close

有一天,「駱駝移動圖書館」依例巡迴到一個小村米迪迪瑪,沒想到,村中的問題人物傷疤男孩竟然不肯歸還書。依規定,駱駝移動圖書館將不再造訪。費歐娜為了讓全村渴望看書的孩子能繼續借書,決定隻身留在村中找出遺失的書。她發現長期被村民孤立的「傷疤男孩」的秘密,同時,她也愛上不該愛的人......

作者瑪夏.漢彌頓巧妙地運用多重視角來呈現這個故事:熱血的女圖書館員、極力倡導閱讀識字的鄉村教師、反對閱讀的教師妻子、渴望藉由知識遠離村子的少女、藏書的男孩,和村中捍衛傳統的長老,構成一幅精采的非洲人物誌。

由上作者的經驗與樂於求知的精神,深深地鼓勵著我們,她體現了終身學習,不僅從書本上學習新知,更重要的是用她敏銳的心,感受與自己不同國族的人們的聲音,並且把樂於助人的心,化為實際行動。
身為館員的我,對自己的工作,也做了一些省思。是否為自己的生命中,選擇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,抑或深耕目前所在的工作?對於書中的女主角單身且未婚,相較於自己已婚,又有小孩的狀況而言,我認為作者在塑造這一位可離開自身國家,前往他國的女性館員時,將已婚或單身的條件納入角色的設定中?我相當佩服具中的女主角,願意離開舒適的都市生活、家人以及工作,遠離家園登陸非洲,利用駱駝載送著利書箱散播書香。相較於在荒漠中運送書香,在圖書館工作的我,能夠在美麗的館舍裡服務人群,我更應有感恩的心。
對於部落而言,書中的部落,有些人歡迎行動圖書館的到來,有人則是排斥,其中,出身東非的一位在地館員,阿巴希,對於駱駝移動圖書館,提出批判性的看法:
「為什麼?因為熱情澎湃的外國人認定,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受教育。教育。這個字眼後埋藏的錯誤觀念,令他咬牙切齒。那些外國人不懂,文字並不是教育唯一的途徑。
在部落裡,傳統是口傳的,是由強大記憶不斷演進發展所鞏固起來的,是由儀式和尊崇織成的網路所支撐。書並無法增強這個網路,實際上,書還會摧毀它。
況且,這些單純的人民樂天知命。這不就是一種智慧嗎?一點點雨水或一碗玉米就高興了。他們不求得不到的東西。這個移動圖書館的計畫,是由肯亞國家圖書館局監督的,史維尼小姐擔任「巡迴顧問」,卻一直在鼓勵大家去羨慕得不到的生活。當然,在這些捐贈的書當中,還有一些很不錯。可是,居住在一個塵埃散漫的沙漠中,人們該如何看待電影明星的傳記呢?教導自己動手造園林的書呢?講述中世紀城堡的兒童圖畫書呢?這些書的內容,彰顯出西方理想主義者的無知,甚至傲慢的弱點。」有體貼的心,以對等的角度,進行交流與學習,而不是有上下尊卑之分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才能讓彼此都能獲益,擴展彼此的思想與視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rta4777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